澳大利亚莫瑞迪安教育集团旗下位于墨尔本、悉尼等地的4所私立大学,因合伙人撤资而被迫申请破产,致使2000多名留学生失学,包括近千名中国留学生。
尽管当地政府决定9日公布解决办法,尽快帮学生重返课堂;尽管根据澳大利亚的相关法律和“学费保障计划”,已缴费但尚未修完课程的学生可以被安排到其他私立学校继续完成学业,但没有缴费或正在办理相关手续的学生,就不可避免地要面临“鸡飞蛋打”的局面了。
在面临失学的2000多名留学生中,中国留学生几乎占了半壁江山,可谓“最大的输家”。中国有句俗话叫“吃一堑长一智”,这起“意外事件”无疑给痴迷留学的中国学生和家长敲响了警钟。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大学似乎是个再稳定不过的地方,“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多年来“激励”着中国人为百年教育大计营造最好的环境,贡献最大的力量。于是,企业可以倒闭,学校却从不担心生源。
“铁打的大学,流水的学生”,尤其是绝大多数公立大学,以公共财政为后盾,不懂得开源节流。其直接后果就是,学校在办学上缺乏竞争意识、经济意识,而只是一味地蛮教,导致产品(学生)不能面对市场(就业),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缺乏危机意识,一碰到这次的事情就荒了手脚。因此,既然要想接受西方的教育,就要承受西方的教育风险。
近年来,自费留学的中国人与日俱增,其中留澳学生增长最快,但各种留学风险也不断爆出。其实在澳大利亚,类似学校倒闭、学生被迫失学、转学的例子并不少见。这就要求学生和家长充分考察学校的资质和教学质量,做到有的放矢。当然,这也与中国人的留学观念有关。在中国,出国镀金如今已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是盲目追逐,很多人以为只要弄个洋文凭,就可以荣归故里,拥有“海归”优势。其实,这是留学意识的错位,已经让留学变了味,成为中国学生一再误入海外劣质大学的重要动因。当然,在海外大学的准入和信息引导方面,政府相关机构也应负起责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