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资讯]中国概况

[日期:2009-05-12] 来源:世航商旅  作者: [字体: ]

中国的人口】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6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7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08万人,出生率为12.14‰;死亡人口935万人,死亡率为7.06‰;自然增长率为5.08‰。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56。

    截至2008年底,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5989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国家统计局2008年11月3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由1980年的22.2%下降到2007年的20.1%;人口数量平稳增长,人口素质全面提高,就业人数成倍增加;中国每5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担负不到2个少儿和老年人口的抚养,人口年龄结构处于黄金时期。

    2010年11月1日零时起,中国将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2005年1月6日零点2分,中国第13亿个公民在北京妇产医院出生,这一天也成为“中国13亿人口日”。这个小公民为男性,体重3,660克,身长52公分。

    截至2008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695万人,比2007年末增加62万人,相当于增加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

    截至2007年年底,中国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省总人口已达9869万,其中常住人口9360万。

    2009年2月16日,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发表的最新数字,2008年底的香港人口为7008900人,比上年同期增加56100人,增长率为0.8%。 

    截至2008年12月31日,澳门人口约为549200人,2008年澳门人口年增长率为2%。在性别方面,女性人口占50.9%,男性占49.1%。

    截至2008年7月24日,台湾有2300万名户籍人口。

    2005年11月9日,中国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说,中国目前城镇人口约5.4亿,占总人口41.8%。

    截至2006年4月1日,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 

                     2000年11月1日0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

区别

人口数
(万人)

地区别

人口数
(万人)

地区别

人口数
(万人)

北京市

1382

天津市

1001

河北省

6744

山西省

3297

内蒙古自治区

2376

辽宁省

4238

吉林省

2728

黑龙江省

3689

上海

1674

江苏省

7438

浙江省

4677

安徽省

5986

福建省(不含金门、马祖等岛屿)

3471

江西省

4140

山东省

9079

河南省

9256

湖北省

6028

湖南省

6440

广东省

8642

广西壮族自治区

4489

海南省

787

重庆市

3090

四川省

8329

贵州省

3525

云南省

4288

西藏自治区

262

陕西省

3605

甘肃省

2562

青海省

518

宁夏回族自治区

56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25

解放军现役军人

250

 

 

 

    中国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之一,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34人。但分布颇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超过400人;中部地区每平方公里200多人;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

    中国人口的构成情况,大体如下图所示的比例(%):

按性别分

按城乡分

按年龄分

男性

女性

城镇

 乡村

 

14岁以下

15-64

65岁以上

51.65%

48.5%

37.7%

 62.3% 

 

22.5%

70.4%

7.1%

人口增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总人口为54167万人。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以及对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和缺乏经验,致使人口迅速增长,到1969年已达80671万人。面对严重的人口问题,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到2002年,已下降至12.86‰。目前,中国已基本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按照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2001—2005年),中国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不超过9‰,2005年全国人口控制在13.3亿以内。到2010年,中国人口将控制在14亿以内。

    计划生育

    中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推行。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采取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结合的办法。国家指导表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的政策法规和宏观人口发展计划,并为所有夫妇提供生殖保健、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等方面的咨询、指导和技术服务。群众自愿是指孕龄夫妇在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下,根据其年龄、健康、工作以及家庭经济状况,负责任地、有计划地安排怀孕和生育,并选择适宜的避孕节育方法。

    中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在农村地区,确有困难的夫妇间隔几年以后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在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各个民族自己的意愿和该民族的人口、资源、经济、文化和习俗等具体情况有着不同的规定:一般可以生育两个孩子,有的地方可以生育三个孩子,对人口过少的少数民族则不限制生育子女的数量。

    中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正在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同时,计划生育还使中国妇女摆脱了婚后频繁生育和繁重的家庭负担,母婴健康水平得以提高。

五十六个民族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6%),习惯上把其余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55个少数民族中,100万人口以上的有壮、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
、布依、侗、瑶、朝鲜、白、哈尼、黎、哈萨克、傣18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达1617.9万人;10万至100万人口的有畲、傈僳、仡佬、拉祜、东乡、佤、水、纳西、羌、土、锡伯、仫佬、柯尔克孜、达斡尔、景颇、撒拉、毛南17个民族;不足1万至10万人口的有布朗、塔吉克、普米、阿昌、怒、鄂温克、京、基诺、德昂、乌孜别克、俄罗斯、裕固、保安、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不含台湾省高山族人口)、珞巴20个民族,其中珞巴族人口最少,仅2965人。

    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的中下游和东北平原。55个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但分布的地区却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3%,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的边疆地区。云南省居住着20多个民族,是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一个省份。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以及朝代更迭等原因,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形成了又杂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此种局面,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广泛交流,以及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客观条件。

    民族区域自治

    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是中国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根据此原则,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事务。另外,国家还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民族大学(学院)、民族干部学校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中央政府在财力和物力上给予民族自治地方积极支援,以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具体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基本法律。现在,全国已建立了5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以及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此外,还建有1300多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人大常委会主任或副主任,以及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除行使同级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包括: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主地安排使用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 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

    语言文字

    汉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汉语是当今中国的通用语言,也是国际上的通用语言之一。外国人士常有的印象是汉字繁多,其实常用汉字并不多,据现代书报用字统计,3000个左右的汉字已占书面文字出现频率的99%。在55个少数民族中,除了回、满两个民族通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有文字的民族有21个,共使用27种文字。现在,在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都各自采用本民族文字的课本,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授课。

    生活习俗

    由于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经济水平的差异,中国各民族在饮食、服饰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饮食方面,汉族以米、面为主,喜食蔬菜、豆类、肉、鱼及蛋类,尤其注重烹调技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乌孜别克族喜吃烤羊肉串、抓饭和馕;蒙古族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喜饮奶茶;朝鲜族爱吃打糕、冷面和泡菜;藏族爱吃糌粑和喝酥油茶;黎族、京族、傣族、布朗族和哈尼族爱嚼槟榔。服饰方面,满族妇女爱穿旗袍,蒙古族习惯穿蒙古袍和马靴;藏族爱穿藏袍、系腰带,穿长靴;彝族、苗族、瑶族妇女爱穿百褶裙,佩戴金银制的饰品;维吾尔族爱戴四楞绣花小帽;朝鲜族爱穿素白衣服,有“白衣民族”之称。

    节日 

    中国法定节日有:新年(1月1日),全国放假一天;春节(农历新年),全国放假三天;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 ;植树节(3月12日); 国际劳动节(5月1日),全国放假三天;中国青年节(5月4日);国际儿童节(6月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 教师节(9月10日); 国庆节(10月1日),全国放假三天。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宗教信仰

    中国是一个宗教信仰自由、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信众共计一亿余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这些宗教团体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在中国,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如拜佛、诵经、祈祷、讲经(道)、弥撒、受洗、受戒、封斋、过宗教节日等,都由宗教教职人员和教徒自理,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干涉。各个宗教的经典书籍均由各宗教团体负责出版、发行,各宗教都办有全国性期刊,并在海内外发行。

    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国都有传播;此外,还有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以及萨满教、东正教、东巴教等。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东乡、撒拉、保安十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藏、蒙古、珞巴、门巴、土、裕固族信仰藏传佛教(也称“喇嘛教”); 傣、布朗、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苗、瑶、彝等民族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汉族中部分人信仰佛教,也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道教。

    佛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前后传入中国,公元四世纪后开始广为流传,逐渐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藏传佛教属于中国佛教的一支,主要流传于西藏和内蒙古等地。现在,全国共有佛教寺庙1.3万余座。伊斯兰教约在七世纪中叶传入中国,至元代,伊斯兰教兴盛起来。现在,全国共有清真寺3万余座。天主教自公元七世纪起逐渐传入中国;基督教(新教)于十九世纪初传入中国。现在,全国共有天主教堂、会所4600余座,基督教堂1.2万座、简易活动场所(聚会点)2.5万余处。道教形成于公元二世纪,奉春秋时期的道家老子为教祖,以其《道德经》为主要经典。现在,全国共有道教宫观1500多座。

【中国的宗教】

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 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         

    在中国,全国性的宗教团体有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等。各宗教团体按照各自的章程选举、产生领导人和领导机构。

   
佛教历史及中国佛教的主要派别——佛教在中国已有二千年历史。现在中国有佛教寺院1.3万余座,出家僧尼约20万人,其中藏语系佛教的喇嘛、尼姑约12万人,活佛1700余人,寺院3000余座;巴利语系佛教的比丘、长老近万人,寺院1600余座。


    中国道教历史及其主要派别——道教发源于中国,已有1700多年历史。中国现有道教宫观1500余座,乾道、坤道2. 5万余人。

   
伊斯兰教历史及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伊斯兰教于公元七世纪传入中国。伊斯兰教为中国回、维吾尔等10个少数民族中的群众信仰。有2000多万人信奉伊斯兰教,现有清真寺3万余座,伊玛目、阿訇4万余人。

   
天主教历史及中国天主教的历史——天主教自公元七世纪起几度传入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中国现有天主教徒约500万人,教职人员约4000人,教堂、会所4600余座。

   
基督教历史及中国基督教的历史——基督教(新教)于公元十九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在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中国现有基督徒约1600万人,教牧传道人员1. 8万余人,教堂1. 2万余座,简易活动场所(聚会点)2. 5万余处。

在线客服

搜索您想要的特价机票(输入目的地): 标题内容输入者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SHO1 | 阅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机票直通车
在线支付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