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名:斯洛文尼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Slovenia)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由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白、蓝、红三色。旗面左上角绘有国徽。斯洛文尼亚于1991年宣布脱离原南斯拉夫,成为独立主权国家,1992年正式采用上述国旗。 国徽:为盾徽。盾面为蓝色,上部有三枚黄色的六角星,下边是白、蓝相间的波纹,中间为三座白色山峰,象征该国最高峰——海拔2864米的特里格拉夫峰。 自然地理:位于欧洲中南部,巴尔干半岛西北端,地处阿尔卑斯山和亚得里亚海之间,西接意大利,北邻奥地利和匈牙利,东部和南部与克罗地亚接壤,西南濒亚得里亚海。面积为2027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6. 6公里。特里格拉夫峰为境内最高的山峰,海拔2864米。最著名的湖泊是布莱德湖。气候分山地气候、大陆性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夏季平均气温为21℃,冬季平均气温为0℃。 斯洛文尼亚约有一半的面积由森林覆盖,绿化率在欧洲各国仅次于芬兰和瑞典,被誉为“中欧的绿宝石”。由于地处中部欧洲,奥地利、匈牙利、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多种文化都在斯洛文尼亚交汇。巴洛克式、哥特式、文艺复兴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随处可见。 人口:200万。主要民族为斯洛文尼亚族,约占83%。少数民族有匈牙利族、意大利族和其他民族。官方语言为斯洛文尼亚语。居民主要信奉天主教。 首都:卢布尔雅那(ljubljana),人口26万(2005年)。 国家政要:总统达尼洛·图尔克,2007年12月宣誓就职;总理博鲁特·帕霍尔(Borut Pahor),2008年11月任职;国民议会议长帕维尔·甘塔尔,2008年10月当选。外长萨穆埃尔·日博加尔,2008年11月任职。 简史:公元6世纪末,斯拉夫人迁徙到现斯洛文尼亚一带。公元7世纪,斯洛文尼亚隶属于萨莫封建王国。公元8世纪被法兰克王国统治。公元869年~874年曾在潘诺平原建立斯洛文尼亚独立国家。此后,斯洛文尼亚几易其主,曾受哈布斯堡王朝、土耳其、奥匈帝国等统治。1918年底,斯洛文尼亚与其他一些南部斯拉夫民族联合成立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29年改称为南斯拉夫王国。1941年,德意法西斯入侵南斯拉夫。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并于同年11月29日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称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斯洛文尼亚为其中的一个共和国。1990年5月,斯洛文尼亚举行二战后第一次多党制大选,斯民主联盟上台执政。1991年6月25日,斯议会通过决议,宣布脱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为独立主权国家。1992年5月22日加入联合国。 政治:1991年12月23日,议会公布新宪法。1997年和2000年两次修宪。宪法确立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原则。国民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和监督机构,实行一院制。政府是国家权力执行机构,对国民议会负责,任期四年。
经济:斯有着良好的工业、科技基础。矿产资源贫乏,主要有汞、煤、铅、锌等。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49. 7%。2000年工业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 5%,从业人口33. 7万,占整个就业人口的37. 8%。工业部门以黑色治金、造纸、制药、家具制造、制鞋、食品加工等为主。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出口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主要贸易对象是欧盟国家,其次为原南地区和中欧自由贸易协定国。重视发展旅游业。主要旅游区是亚得里亚海海滨和北部阿尔卑斯山区,主要旅游点有特里格拉夫山自然风景区、布莱德湖和波斯托伊那溶洞。 军事:1991年6月正式建立斯洛文尼亚领土保卫部队,1993年10月改名为斯洛文尼亚军队。斯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武装部队最高统帅。2003年9月取消义务兵役制。 新闻出版:2004年,斯有日报7种、周刊27种、双周刊9种、月刊66种、双月刊6种、增刊17种。发行量较大的全国性报纸主要为:斯洛文尼亚新闻、劳动报、晚报、日报、团队报、金融报。斯洛文尼亚通讯社为国家通讯社(简称STA)。2003年共有电视台42家,共有67家广播电台。 外交:2004年5月,斯洛文尼亚加入欧盟。此后,斯洛文尼亚又于2007年1月和12月先后加入欧元区和申根区。致力于全面融入欧盟体系。积极发展同德国、法国等欧盟大国和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大国关系。注重发展与其他原南斯拉夫国家关系,积极参与协调西巴尔干事务。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及热点问题的解决。 与中国关系:1992年4月27日,中国宣布承认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同年5月12日,中斯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后,两国关系发展顺利。2007年11月,斯洛文尼亚总理扬沙来华访问。2008年10月24日至28日,图尔克总统将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